十三世紀至十六世紀早期的日本盔甲
從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早期的日本戰場上,有三種常見的盔甲。在那個時期,大多數戰鬥都是騎兵和步兵混合部隊之間的小規模衝突。武士所穿的盔甲會因為所擔任的職務而有所不同,但通常由胸甲、大袖、草摺、頭盔所組成,全部都會用數百片甚至數千片堅固的皮革或鐵札交織補強。
這種盔甲夠輕,可以由當時的小型馬背載,但又有足夠的強度可以防備當時的主要武器:箭。經過好幾個世紀的漸進改進,盔甲變得更輕、更堅固,穿著也更舒適,但一直保持一貫的基本設計,直到十六世紀中期,此時從歐洲引進槍砲。這種致命新技術的出現迫使日本盔甲設計有所改變,並且從此以後改變了戰鬥方式。
皮革和紡織品很容易被火燒毀,也容易因天候因素而損毀,因此這個時期的盔甲能夠整套完好保存的情況極為罕見。留存至今的大部分盔甲均由佛教或神道教機構保管,例如春日大社。因此神社所收藏的盔甲、武器等文物是展現武士文化與工藝的重要紀錄。
大鎧
大鎧是上級武士騎馬使用弓箭戰鬥時所穿的盔甲,而這套盔甲專門為方便拉弓射箭的動作而設計。胸甲包覆著軀幹,並在右臂下側相接,此處形成的弱點就會由腋下護具所覆蓋,稱為脇板。因此,穿著大鎧的騎射兵在射箭時左側面向目標,身軀受到的防備最大。胸骨與上胸之間的間隙由額外兩塊板子覆蓋。
大鎧的特徵在於箱形設計和四間草摺,而草摺覆蓋著一部份的大腿內側。大鎧是菁英武士的盔甲,通常具有精美的裝飾。即使大鎧在戰場上已被取而代之,不過上級武士仍然會在典禮和遊行中穿著大鎧。
胴丸
由於步兵在戰場上的作用變得越加重要,於是開發出另一套盔甲:胴丸。胴丸更輕、更便宜,並且有更多的活動自由。和大鎧一樣,胴丸也是由單一張胸甲包覆著軀幹,並在右臂下側相接。不過,與大鎧的不同處在於,胴丸會相交重疊,沒有脆弱的缺口。胴丸也有數片垂懸的部份(稱為草摺);相較於大鎧草摺的四間設計,胴丸的草摺更能全面覆蓋大腿。
胴丸是基層步兵的盔甲,穿著時一般不會加裝大袖或頭盔,防備性的皮革或鐵札通常也比較少。漸漸地,甚至上級武士也開始青睞胴丸額外的機動性,進而產生另一種混搭設計,稱為胴丸大鎧。
腹卷
相較於胴丸,腹卷又更輕,生產成本又更便宜;在十四世紀早期推出之後,便成為下級步兵的標準盔甲。和胴丸的相同處在於,腹卷也是由單一張胸甲包覆著身體,但它是繫在背後,而不是右臂下側。這種差別便是腹巻的一大顯眼特徵。

この中国語解説文は観光庁の地域観光資源の多言語解説整備支援事業で作成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