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3至16世纪初的盔甲
日本13世纪至16世纪初的战场上,主要流行三种盔甲。当时的战斗多以骑兵和步兵混编部队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为主。武士所穿戴的盔甲因其职责而异,但通常都由前甲(胸甲)、肩甲、大腿甲和头盔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用数百乃至数千片交错编织的坚韧皮革或铁片打造而成。
这种盔甲足够轻便,当时体型较小的战马也能负载,同时又足够坚固,能够抵御弓箭等主要武器的攻击。经过数世纪的逐渐改良,这类盔甲愈发轻便坚固,穿戴也更为舒适,但基本设计一直保持不变,直到16世纪中期从欧洲引入火器。这种致命新式武器的出现,迫使日本不得不改良盔甲设计,战斗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由于皮革和布料易遭火焚毁或受风雨侵蚀,这一时期保存完整的盔甲套装极为罕见。如今存世的盔甲大多得益于春日大社等佛教或神道教机构的保护。因此,神社收藏的盔甲、武器和其他文物,由此成为记录武士文化和技术的重要历史见证。
大铠
大铠是一种由使用弓箭作战的上级武士所穿戴的盔甲。这种盔甲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拉弓射箭时的动作需要。其胸甲环绕躯干,于右臂下方相连,这一薄弱处配备了名为“胁楯”的腋下护具加以防护。如此设计使骑马射箭的武士左侧防护最为严密,恰好保护其射箭时面向目标的一面。另有两块护具用于遮护胸骨和上胸部的空当。
大铠以其方正的造型和仅遮护部分大腿内侧的四片式裙甲为独特标志。作为精英武士的盔甲,大铠往往饰以精美纹样。即使失去战场上的价值后,大铠仍被上级武士在仪式和游行中穿戴,作为其身份的象征。
胴丸
随着步兵在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种名为胴丸的盔甲应运而生。这种盔甲较为轻便实惠,且更便于自由行动。与大铠一样,胴丸的胸甲也采用了整块设计,环绕躯干并在右臂下方连接。但与大铠不同的是,胴丸的盔甲采用重叠式结构,避免了易受攻击的空当。与大铠的四片式设计相比,胴丸配备了几个悬垂部分(称为“腿甲”),能更全面地遮护大腿。
作为普通步兵的盔甲,胴丸通常不配备护肩和头盔,且皮革或铁条的防护条数较少。渐渐地,甚至上级武士也开始青睐胴丸的灵活特性,由此催生了一种名为“胴丸铠”的混合设计。
腹卷
腹卷比胴丸更轻便,制作成本更低,在14世纪初采用后成为低级步兵的标配盔甲。与胴丸类似,腹卷的胸甲也是采用一个整块来环绕身体,但是在背部系紧,而不是右臂下方。这一差异是腹卷的主要辨识特征。

この中国語解説文は観光庁の地域観光資源の多言語解説整備支援事業で作成し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