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残片:揭开尘封的历史


1791年,春日大社的一处藏库遭遇了一场大火,这些残片盔甲是当时存放在那里的遗存部分。那场大火虽然摧毁了大部分色彩鲜艳的有机材料,如皮革和丝绸,但这些残片仍有助于研究12至16世纪的多样化装饰风格。


以头盔A和头盔B为例,两者均源自13世纪的大铠。头盔A装饰有两只鹿,它们被视为神道教神的使者。右侧的鹿头部有两个小孔,显然是曾经安装过鹿角的痕迹。头盔B装饰有牡丹和蝴蝶的浮雕,象征勇武与功成名就。这两顶头盔的正面、背面和两侧皆施以镀金工艺。相比之下,12世纪的头盔C则显得朴素许多,装饰极为简约,仅在正背面覆以金箔。这种对比印证了头盔装饰随时代推移变得愈发华丽。


这些器物的对比,也展示了盔甲如何反映武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头盔B和16世纪的胸甲D为例,头盔上栩栩如生的牡丹纹饰,与胸甲颇具艺术效果的秋桔梗,无疑都耗费了巨额工本。有趣的是,这件护具的主人还特意花费重金,装饰了两只展翅飞翔的大雁,这种瑞鸟被认为能预警潜在的埋伏。这种秋桔梗和大雁的组合与奈良地区越智武士家族的家纹相似。鉴于越智家族是春日大社的虔诚供奉者,这套盔甲可能曾为越智氏所有。
其中一些残片还为我们提供了制作地点的线索。16世纪的头盔E上刻有工匠春田宗次(约1590年)的铭文。春田流派以制作脊形头盔闻名,相比于头盔A这样的铆钉式头盔,脊形头盔更轻便,也更易大量生产。


理想情况下,这些盔甲应该完整无缺。然而,即便是这些残片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武士文化和当时的艺术审美。学者们正在将这些碎片与春日神社藏库中的图像记载进行比对,有朝一日,或许能够按原有的色彩和装饰重现这些盔甲。

この中国語解説文は観光庁の地域観光資源の多言語解説整備支援事業で作成しました。